首页 >> 行业动态 >>咖啡动态 >> 杭州首家“很多人咖啡馆”终于开了
详细内容

杭州首家“很多人咖啡馆”终于开了


      股东有110人,开业两天营业情况不错本报记者 纪驭亚 文/摄
      去年本报独家报道3个90后联合几十人微创业,现在
      杭州首家“很多人咖啡馆”终于开了
      股东有110人,开业两天营业情况不错
      本报记者 纪驭亚 文/摄
      集结几十甚至上百股东,每人最低只要出资2000元,就能开个咖啡馆?
      2012年8月25日,本报头版头条独家报道《50人合开一家店,这事靠谱吗?》,激起巨大反响。报道刊发2天后,就有370多人有意向成为股东。但在叫好声不断的同时,也引发质疑:这样的咖啡店能开起来吗?开起来后又能生存多久?
      9个月后的今天,第一个问题有了答案:110个股东集结成的杭州第一家很多人咖啡馆“聚咖啡”5月26日开业了!
      前两天的经营情况还不错,但首任董事长李想并没有松一口气,他们要想努力颠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模式,让“聚咖啡”走得更远。
      历经9个月,很多人咖啡馆终于在众人的期盼中开张了。但在咖啡馆遍地开花的杭州,它能生存下来吗?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几家杭城的咖啡馆,多数经营者都不看好这一模式。
      “很多人合开的咖啡馆或许会在短期内成为吸引点,但就长期经营来看,客人更在意味道、价格、环境、服务。”已在杭州咖啡业做了七八年店长的徐先生说,咖啡店并不是一个盈利的好项目。正常来说,3年里能保本就不错了,能否收回投入还不好说。
      而在徐先生看来,多股东也是把双刃剑。“也许会给咖啡店带来人气,但也很有可能会让咖啡店成为110个人自娱自乐的地方。”

武林商圈某连锁咖啡店的店长Lily也坦言,在房租、薪资、原材料“三高”的情况下,咖啡店想要盈利非常困难。“我们店已经开了4年了,只有短暂盈利,目前还在亏损状态。有些咖啡店一年要换好几个招牌。”
      对于“聚咖啡”的未来,Lily也有些担忧。“我们是连锁店,公司会用盈利的店去填补亏损的店。但像聚咖啡,如果长期亏损就只能由股东再补钱进去。亏损时间长了,股东肯定会有意见。”
      而和六七个朋友合开了几家咖啡店的昊阳(化名)则对“聚咖啡”的前景表示乐观。“多少股东不重要,只要大家齐心,分工明确,各自做好份内事就行。”
      疑问 很多人咖啡馆会不会“昙花一现”?
      不过,也有人退出这个团队,其中就有两个最初发起人,比如董事会选举中得票最高的陆奇恩。
      “初估50人的会议来了100多人。但因我们没有准备好比较成熟的团队和计划,会议效率特别低。”退出后转而筹备个人咖啡馆的陆奇恩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
      吸取经验后,9月23日召开了第二次股东大会。在陆奇恩的建议下,股东们初步确定要做杭州第一家电影主题的文艺咖啡馆,接着选出了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了章程。
      不过,两位曾有咖啡店经营经验的股东加入后,也带来“咖啡馆可以偏艺术化,但要生存必须得商业”的观点。

是走商业运作路线还是走文艺路线?曾经一派和谐的股东们,出现了巨大分歧。“股东们争论是常有的事,但争完还能一起去吃宵夜。吵得最激烈的时候,我直接把桌子掀了。”来兼亦说。
      “如果每天的经营成本是2000元,有公司愿意出2300元包场办年会,而另一个乐队也想来演出,但只能出1700元。如果是一家文艺的咖啡馆,就会选择后者。我相信这个选择会为咖啡馆带来口碑。”陆奇恩用这个例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而李想心里却有另一本账。“若前期经营不善,资金链一旦出现缺口,就需要下一轮集资。这容易磨灭股东对咖啡馆的信心,也事关咖啡馆的生存。”李想说,商业并不意味着拒绝文艺。企业一旦在市场内运作,就必须去适应市场竞争。“如果公司和乐队同时想要包场,如果开的价格都高于经营成本,我愿意选择乐队。如果一个开价高于成本,一个开价低于成本,那我一定会选择前者。”
      2013年1月2日,董事会又紧急组织了一次股东大会,陆奇恩等十几位股东选择退出。
      1月13日,公司成功注册。4个月的装修筹备后,杭州的第一家很多人咖啡馆“聚咖啡”在黄龙雅苑开张了。
      而记者也了解到,退出的十几位股东正在筹备另一家很多人咖啡馆。或在不久的将来,因为理念差异,杭州或将出现多家“很多人的咖啡馆”。
      波折 生存OR追梦?发起人在公司成立前夕退出团队
      “看了你们的报道,才被‘忽悠’过来的,现在连女儿都顾不上管了。”咖啡馆的四位常任董事之一肖杰,笑着“控诉”记者。
      去年8月,做销售的80后肖杰看到报道后,“瞬间被击中”,抱着“随便看看”想法的他,参加了第一次线下会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越做越来劲的他被股东选举成了常任董事,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耗在了咖啡馆的筹建上。
      萧山姑娘来兼亦和咖啡馆的结缘更奇妙,要找人共同经营会所的她,没想遇到了咖啡馆选址小组成员,结果也对这个全新模式“一见钟情”,后来索性把自己的会所搬到了其他地方,给咖啡馆腾地方。
      “我打定主意要把店铺租给很多人咖啡馆。”铁杆的来兼亦成为了咖啡馆的第100位股东。
      第101位股东王志洪,原本是来给咖啡馆做室内设计的。“本来想赚设计费,没想反而把自己的钱投了进来。”
      设计过多个咖啡店的王志洪对杭州的咖啡店经营情况很熟悉。“三成亏损,三成收支平衡,三成微盈利,只有一成真正实现盈利。”王志洪坦言,“但是我很看好这个团队。”

广东、天津、湖北、福建、江苏 ……很多人咖啡馆的股东版图差不多已经能画出半个中国地图,甚至还有来自尼泊尔等地的外国友人加入。

      “大多数股东在此之前并没有交集,这意味着,不少股东要把资金交给一个近乎陌生的合伙人。”李想说,很多人咖啡馆的奇妙之处在于,这是一群陌生人以“信任”为名而实现的梦想。

      奇遇 雪球越滚越大,股东累积到110个

      面对同行的质疑声,“聚咖啡”的董事会成员们已经为咖啡店绘好了蓝图。

      “在咖啡馆筹备过程中,这个模式也暴露了它最大的瓶颈决策效率不够高。虽然有董事会、监事会,但为了保证民主和提高参与度,重大决策仍旧需要征询所有人的意见。”李想说,一项建议从提出到落实,往往要耽误不少时间。

在选址上,决策效率不够高的弊端就体现得很明显。

      “好商铺都很抢手,需要当机立断。但等我们统一意见,往往是几天后的事了。”李想印象中,团队也错失了很多心仪的商铺。董事会也从这些事上吸取了不少经验,“我们会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兼顾民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效率。”

      但很多人模式带来的好处也不少。在李想看来,110位股东以及他们带来的朋友就能为咖啡店带来不少人气。“正如我们的广告语:很多人 让‘我’变成‘我们’。聚咖啡会成为股东很有归属感的一个地方,而且也是一个社交平台,可以让大家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人脉资源。”

      但董事会并不满足于此。“股东来咖啡馆属于‘输血’,未来我们希望股东能为咖啡馆‘造血’。”李想解释说,110个股东来自法律咨询、文化媒体、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各个行业,如果大家能把自己的专长带到咖啡馆的经营中来,就更好了。例如做心理的可以开设免费的心理咨询,做电影的可以定期安排电影分享。“咖啡店需要养人气,丰富的活动对吸引人气很有好处。”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模式究竟能否被颠覆?超百位股东究竟将带领“聚咖啡”走向何方?这一切值得我们去期待。

      未来 希望股东能化“输血”为“造血”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技术支持: 酷德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