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咖啡动态 >> 在各国咖啡馆的感受
详细内容

在各国咖啡馆的感受


咖啡馆除了适合谈情说爱,还盛产创意、灵感、理论等等和思想有关的一切,这不仅仅是因为咖啡本身让人大脑兴奋、精神活络,更是因为咖啡馆有着一脉相承的传统。

据说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馆名叫Kiva Han,开办于1475年的麦加圣地。随后,咖啡被介绍到埃及、北非、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喝咖啡变得流行起来,许多人聚集在咖啡馆里喝咖啡、议论时政、抨击政府,咖啡馆于是变成了意见和想法的源泉地。

当西欧第一家咖啡馆于165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建立之后,咖啡馆在整个欧洲迅速掀起一股风潮,并且很快变成了“公开的思想交流地”,思想家、音乐家、作家云集在咖啡馆里,或喁喁私语,或高谈阔论,一位维也纳艺术家说:“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当咖啡馆遇上这些文化人,思想在碰撞中擦枪走火,于是就诞生了许许多多的举世瞩目的画作巨着以及引燃社会变革的思潮。咖啡馆和文化人结合,个中孕育出的巨大能量有时候让人无法想象。

国·普洛可甫咖啡馆

邂逅伏尔泰、卢梭、雨果、巴尔扎克

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馆如今已成为法国巴黎的一张名片,这是巴黎第一家开张的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和文化人的渊源让它涂抹上了浓郁的传奇色彩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卢梭、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的作者狄德罗曾在这里写下了影响欧美革命和社会发展进程的着作;法国大革命三巨头罗伯斯庀尔、丹东和马拉也曾在此同其他革命者畅谈变革社会的理想,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蓝图;据说拿破仑也曾来此,还因喝咖啡欠账留下了军帽;后来,这里又云集了一批同样重量级的作家、演员、绅士淑女们,比如大作家雨果、巴尔扎克等人。

一家咖啡馆,包容了如此之多的风云际会,可想而知这家咖啡馆在文化人心目中的分量,以至后来有一本文学刊物就命名为《普洛可甫》。

西班牙·四猫咖啡馆

邂逅毕加索

就像普洛可甫之于巴黎,四猫(4 Gats)咖啡馆之于巴塞罗,有着同样的标志意义。四猫咖啡馆有着另外一个名字:毕加索咖啡馆。因为毕加索从17岁开始就混迹于此,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穷困潦倒的时光,那时候的毕加索总是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把身边的朋友画成十分夸张古怪的漫画肖像,然后张贴在店墙上。此外,他还给这家咖啡馆设计广告和菜单,现在这家咖啡馆的木质黑板上还张贴着当年毕加索为店主设计的菜单。

那时的巴塞罗那(19世纪90年代末)是西班牙最开明的城市,一些文化人也喜欢在这里集会,他们交流想法,碰撞思维,正是在这种轻松活泼又充满了新潮的氛围里,毕加索接触到了各种文化流派和思潮,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并且在这帮朋友们的帮助之下,举办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画展,给他带来很大的声誉。

法国·兰卡散尔咖啡馆

邂逅梵高

如果说四猫咖啡馆是因为毕加索而闻名又被称作“毕加索咖啡馆”的话,那法国兰卡散尔咖啡馆另一个名字“梵高咖啡馆”的得来有着同样的原因这家咖啡馆因为另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梵高而闻名于世。

1888年,梵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1888年的9月,他住进了兰卡散尔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因为通宵营业,又被称作“夜间的咖啡馆”。而这家咖啡馆的环境给了他无限的灵感,梵高说:“一家咖啡馆的外景,有被蓝色夜空中的一盏大煤气灯照亮的一个阳台,与一角闪耀着星星的蓝天。我时常想,夜间要比白天更加有生气,颜色更加丰富。”于是,传世名画《夜间的咖啡馆》便诞生了。

如今,这家咖啡馆已改名叫“梵高咖啡馆”,成了到阿尔旅游的必去之地。咖啡馆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一百多年前梵高画里的模样,而梵高与这家咖啡馆的故事也成为流传在当地的传奇。

中国上海·公啡咖啡馆

邂逅鲁迅、田美、丁玲、茅盾

上世纪20年代左右, 咖啡店 在上海成了一股文化热潮,法租界和日租界出现了许多仿效巴黎的咖啡馆,当时最为着名的是位于在虹口多伦多路的公啡咖啡馆,在白色恐怖极端严重的岁月,一些文艺界的秘密会议固定在公啡咖啡馆召开。据郑伯奇回忆:“公啡咖啡馆是外国人开的,因为这个地方一般中国人是不去的,外国人对喝咖啡的人又不大注意,开会比较安全。”因此,不仅“左联”筹备会多次在公啡 咖啡店 召开,而且其他左翼文化团体也在这里召开会议,鲁迅、田美、丁玲、茅盾都曾是这家咖啡馆的座上宾。

1929年10月中旬,“左联”在公啡咖啡店的二楼一间可容十二三人的小房间里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鲁迅先生也出席了。1930年2月16日,党组织又在这里召开了筹备会议,即“上海新文学运动者底讨论会”。《鲁迅日记》载:“午后同柔石、雪峰出街饮咖啡”,就是指到公啡咖啡店去参加“左联”的最后一次筹备会。

中国南京·半坡村咖啡馆

画家郭海平创办,艺术家、作家、诗人及学者为常客

半坡村咖啡馆和先锋书店是南京的两张民间文化名片。

上世纪90年代,画家郭海平创办半坡村咖啡馆,如今几易其手,却始终是这个城市里最具文艺气质的一座地标,十几年来,海内外的艺术家、作家、诗人以及专家学者在这里交流畅谈,带走温暖、灵感、创意等等,留下同样也是这些精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技术支持: 酷德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